解码香港反洗钱蓝图:稳定币的合规革命
撰文:SK Lee
编译:白话区块链
当《稳定币条例》于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时,香港将正式进入其数字资产生态系统演进的新阶段。这一转型的核心是香港金融管理局 (HKMA) 颁布的一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反洗钱 (AML) 指南。这些指南并非单纯的程序清单——它们代表了一个有意设计、精心构建的框架,旨在塑造新一代获得许可、透明且全球可信的稳定币。
虽然这些指南重申了熟悉的监管支柱,如客户尽职调查 (CDD) 和可疑交易报告 (STR),但它们引入了一个决定性且具有全球意义的要件:每个稳定币持有者的身份必须持续可验证。这不是一次性入职检查;这是关于维护一个价值链中所有参与者均已知且可识别的生态系统。
这一规则看似简单却具有变革性范围:获得许可的稳定币只能转移到已确认属于身份验证个人或实体的钱包地址。验证可以由发行方本身、受监管金融机构或可信第三方提供商执行。简而言之,HKMA 设想了一个没有匿名角落的稳定币环境,用责任取代不透明。
为什么重要:全球监管格局对于区块链传统主义者和 DeFi 纯粹主义者来说,这种限制可能似乎关闭了无许可系统的开放架构,用许可的「闭环」模型取代了公共账本的无国界精神。但这一决定并非随意——它是针对国际社会对匿名交易日益加强审查的尖锐回应。
全球领先的反洗钱标准制定者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FATF) 长期以来警告「非托管」或自托管钱包直接进行点对点交易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为这些交易绕过了受监管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 (VASPs),它们逃避了传统的 KYC 控制以及旅行规则的义务,该规则要求识别发送者和接收者的信息伴随每笔相关交易。HKMA 的新要求本质上是针对这一漏洞的先发制人打击——将合规规则直接嵌入资产本身的本性中。
国际清算银行 (BIS) 为这一论点增添了另一层。通过多份报告,它强调了许多 DeFi 系统中的「去中心化幻觉」。虽然基础设施可能是分布式的,但真正的决策和控制往往集中在可识别的开发者、运营商或治理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让交易完全匿名会削弱应用反洗钱 / 反恐融资 (AML/CFT) 规则的能力,并可能破坏金融稳定。BIS 认为,为了 DeFi 项目顺利且安全地与传统金融整合,必须关闭合规中的结构性差距。因此,HKMA 的立场既是为满足当今全球标准,也是为香港生态系统未来的保障。
如何实现:将合规嵌入代码当然,挑战在于实际实施:如何在公共区块链上执行此类规则,而不破坏资产的可用性和流动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币市有风险、投资请慎重。
- 区块报